卑微者才习惯嘲讽和否定今天我们赞美自己吧!——《奔涌吧后浪》观后感
五四青年节,B站推出何冰老师的《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激情满满,热血沸腾。在这份另一版本的《少年中国说》的演讲中,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的镜头,他们或学习,或打拼,或呼唤呐喊,或奔赴抗疫第一线,其中也不断地闪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汉服的身影,在年轻人的手中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看到这句话,看到视频,笔者心中是多么的感动。终于被人理解,被人认可,我们不是在复古、不是演戏、不是出家人、不是精神异常的行为艺术,更不是装扮成日本人和韩国人。
我们是眼里有光、心中有火,深谙坐而论道不如奋发践行的年轻人。我们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选择投身于传统文化现代化潮流中。
是的,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化建设,我们真真切切地认为,无数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重新活过来,服务现代,泽被后世,汉服便是其中一员。
不可否认,汉服复兴运动发展17年来,多多少少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偏见与质疑。但对于信念坚定的汉服爱好者来说,相信汉服回归是历史的轮回,是未来的必然。在呼唤时代精神的新千年,将不只如今的百万人,而是千万人甚至上亿人投身于汉服运动,一起担负起传承和发扬的历史重任:道阻且长,上下求索,愿往矣!
首先是学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文化学习扁平化的今天,我们主动去学习,去钻研,无论是卷帙浩繁的舆服志,无论是斑驳陆离的敦煌画,无论是尘封千年的春秋墓,无论是艰涩难懂的甲骨文……还是知网上的著述论说,我们都可以广泛涉猎和讨论。
我们这一代人有底气、有自信去触摸、去感悟、去实践中国传统服饰这庞大而美好的文化门类。我们将主动去理解、去创造,去享受传统文化。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发现美,发现我们真的能够做得那么好,那么富有创造力。我们盲人摸象一般,慢慢领悟到什么叫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正在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年轻人。
那些口口声声说“你们这些复古的,为什么不恢复树叶兽皮”的人,那些嘲笑我们“异想天开妄图封建复辟”的人,永远不会理解,我们正是因为自己是新时代、新青年、新文化,才会毫无压力、充满了绝对的自信力,敢于振兴积淀了数千年也沉睡了数百年的文化门类。
我们是那么地热情和活泼,在与祖先对话中,我们充满了温情和敬意,但是绝不迷信和盲从,在我们眼里,祖先是可亲、可敬的,但我们的汉服同袍同样也是最可爱的人。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我们从来不曾想要回到过去,我们正在做的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请不要只看到我们在复兴传统服饰,却没有看到我们是顺着五千年历史长河,寻找那一气呵成的精神命脉。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和时代中,我们相信并宣称中华文明琥散发着年轻的味道,它就像我们每一个年轻人一样,向往着明天和未来,向往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去游玩拍照,当新人身着民族服饰接受亲友们的祝福,当传统节日和传统手艺慢慢回到我们的身边,当无数中华儿女在海外一身华服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当人们穿着隆重礼服去黄鹤楼打卡纪念……这是我们努力的价值,这是让人感到自我实现的事情。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与所有人一起享受美,是美美与共,是天下大同。
这句话,从来没有这样令人感触。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正是在同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中,后浪对前浪的尊重和致敬。
有人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奔流向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这群后浪,不忘祖先、也不忘前辈的荣耀,带着光荣与梦想,勇往直前。我们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五千年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无比热切和无比真诚地体现了我们内心是多么想要成为前辈那样的人,让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梦玥,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第一次给“汉服”进行书面和学术的定义,《从“汉服”到“华服”》作者之一,研究方向为汉服理论。
近日在汉粤友社“北京汉服协会(筹)”公众号开设“梦玥问答”专栏,认真回答大众围绕汉服产生的种种疑问,给出有用建议。真问真答,精准快速解决你的疑惑,直播在线答疑也在筹备中,敬请期待!
欢迎加入汉服资讯微信群,有意者可加微信号:han-qiuye,验证信息:汉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